什么是檔案袋評價法?
檔案袋是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中小學評價改革運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質性評價方式,它是指教師和學生有意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材料收集起來,并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釋,以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努力、進步狀況或成就.
檔案袋評價的基本特征是:
①檔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學生作品,而且數量很多;
②作品的收集是有意而不是隨意的;
③檔案袋應提供學生發表意見和對作品進行反省的機會.

設計檔案袋評價法的目的與用途?
檔案袋的基本目的與用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展示,即用“檔案袋”展示學生最好的作品;第二,反映學生的進步,即通過形成性評價,證明學生的進步;第三,評價工具,即把“檔案袋”作為一種總結性的評價工具。
檔案袋評價法的功能
一個理想的“檔案袋”能夠為教師提供其它評價手段所無法提供的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能夠為教師描繪出一個動態型、完整的、立體的學生發展的“圖畫”。 檔案袋能通過收集不同類型的材料,以多種方式(如使用不同的媒體)描述兒童的成長過程和各自的特點,①反映兒童的完整面貌。檔案袋收集了傳統評價中不予考慮的各種材料(其中包括許多形成性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中幫助我們克服傳統評價所固有的缺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檔案袋評價主要是形成性的,所以,它可使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各方面才能的發展和學生向預期目標進步的過程。
檔案袋評價法的類型及構成
從不同的角度可將檔案袋分成不同的類型,美國學者格萊德勒以檔案袋的不同的功能為標準,將其分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評價型以及課堂型五類。
檔案袋中究竟應收集哪些材料呢?
檔案袋應收集哪些材料,這取決于我們的評價目的。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展示”,那么,只要收集學生最滿意的作品即可;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反映學生的進步”,那么,檔案袋中既收集過程性作業,也收集結果性作業;既收集學生的作品校本,也收集其他一切可以描述學生進步的材料(如觀察記錄、他人的評價、測驗試卷等);同時,學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評估材料也可放入其中。